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《母愛情深》以10年光陰的沉淀,在時光長河里打撈記憶的珍珠。這部散文集不僅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深情回眸,更是一部關于中華孝道文化的精神史詩。作者用10年時間丈量思念的重量,讓文字成為穿越生死的時光隧道。在歷史的褶皺處打撈起母性文明的璀璨珠鏈,將生身母親的養(yǎng)育、沂蒙紅嫂的乳汁、膠東乳娘的襟懷、戈壁母親的守望,編織成一曲蕩氣回腸的生命禮贊。
從個體情感到文明根脈的升華
在中國當代文學譜系中,“母親”始終是燭照民族精神的核心意象。作者以私人記憶為經,歷史敘事為緯,在氤氳著炊煙與硝煙的歲月長卷中,構建起母親形象的三重維度:生身母親的體溫,大地母親的饋贈,祖國母親的召喚。
作品串聯(lián)起時間中的瞬間記憶。上卷的“電話號碼濺起一串淚花”讓人淚目。作者不經意間撥出去的老家電話號碼,“嘟嘟”的聲響,以及忌日的詩篇都是和母親在特定時空坐標中的精神對話,這種儀式化的寫作如同在記憶的廢墟中進行考古發(fā)掘。當電話那端永久的忙音化作筆尖的顫抖,當破棉絮里的嬰孩兒與空蕩的老屋形成時空對位,記憶的碎片在文字中完成重組。這種“在場性”寫作突破了傳統(tǒng)回憶錄的線性敘事,讓母親的形象在多重時空維度中漸次復活,就像是“人生是道單項選擇題”中呢喃相伴、銜泥筑巢的燕子,也像是母親帶來的燙嘴的面疙瘩湯的溫暖感、滿足感和幸福感。當作者將母親手中的針線、額間的皺紋、腳下的土地轉化為文明密碼,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精神礦脈,便在當代語境中煥發(fā)出新的光澤。
中卷是家族記憶的集體書寫,家族敘事構建起立體的情感場域。從兒子視角到“老嫂比母”、銘記娘的溫暖、憶我的奶奶的家族追憶,不同敘述者情感共振,如同多棱鏡折射出母親的精神光譜。這種家族集體書寫超越了個人化的情感表達,在代際傳承中完成了對傳統(tǒng)母教文化的基因測序。不同年代的淚水在紙頁上交匯,個體的思念升華為家族的精神圖騰,“時時放心不下燒火做飯、下地上園、飛針走線、更看重人間煙火、兒女情長”的母親的形象在群體記憶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。
下卷的宏大敘事展現(xiàn)驚人的精神跨越,是從個體情感到民族精神的文化轉碼。從沂蒙紅嫂到戈壁母親,作者將個體記憶熔鑄成民族精神的青銅鼎。這種從私密情感向集體記憶的轉碼,使散文集具有了文化人類學的價值。當“大地母親”與“祖國母親”的意象在文字中浮現(xiàn),個人的思念之情已然升華為對文明母體的深情禮贊,賦予其新時代的精神內涵。當沂蒙紅嫂、膠東乳娘用乳汁哺育革命后代、烈士遺孤甚至八路軍傷員時,血緣的邊界在烽火中消融,母性升華為超越個體生命的文明火種;當戈壁母親扎根荒漠與風沙共舞,生命的堅韌便化作澆灌精神綠洲的甘泉。這種敘事策略,將母愛從生物本能提升為文明基因的傳承載體。
在這個記憶隨時可能被數(shù)據(jù)洪流沖散的數(shù)字時代,《母愛情深》用10年堅持完成了對遺忘的抵抗。當最后一滴淚在紙面凝結成詩行,我們忽然懂得:真正的母愛從不會隨著生命消逝,它會在文字中獲得永生,在文化中延續(xù)血脈,在每個打開這本書的讀者心中重新綻放。這是用生命書寫的散文集,是中華孝道文明的精神方舟。
文學傳統(tǒng)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
厲彥林構建起獨特的母性意象矩陣,將傳統(tǒng)文學中柔美的“春蠶”“蠟燭”意象,置換為更具張力的意象,如疊印在地壟上的“黑剪影”(辛勤勞作)、點燃“一束生命與希望之光”的“煤油燈”(默默奉獻)、“納過軍鞋、縫過軍衣”的“紅嫂針”(擁軍與奉獻)、“紅柳、胡楊、沙拐棗”(堅守荒漠)等等,達到了意象系統(tǒng)的范式突破。
作品大量使用方言,如水土不服時時依賴的“老娘土”,既保持鄉(xiāng)土氣息,又賦予新的象征意義,這種方言轉譯不是民俗展覽,而是激活了語言深處的集體無意識。
作者的長篇報告文學《沂蒙壯歌》廣獲好評并被改編為電影,著力展現(xiàn)沂蒙精神在新時代展現(xiàn)的新特征和新風貌,這在《母愛情深》下卷“沂蒙紅嫂”“乳汁救傷員”“母送子、妻送郎參軍參戰(zhàn)”以及“最后一位沂蒙紅嫂”等敘事情節(jié)中以深厚的歷史視野、現(xiàn)實視角呈現(xiàn),形成元敘事結構,虛實互文,使母性敘事在多重媒介中增殖,最終在讀者以及觀眾的意識空間建構起立體的記憶場域。當《沂蒙壯歌》從紙頁走向銀幕,完成了跨媒介敘事的空間生產,文學母題便在跨媒介敘事中完成當代轉譯,傳統(tǒng)美德由此獲得穿透時空的生命力。
文明基因的當代激活
在算法推薦肢解人類記憶的當下,《母愛情深》的出版具有文化人類學意義。作者通過“母親—大地—祖國”的三位一體敘事,為浮躁的現(xiàn)代人重建精神坐標系。在全球化與在地性激烈碰撞的今天,厲彥林的寫作實踐提示我們: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博物館式的遺產陳列,而在于激活文明基因的當代生命力。
這部作品超越了對母愛的簡單禮贊,那些沾著乳汁、血淚、沙塵的母性故事,如同文化DNA的雙螺旋結構,在歷史長河中持續(xù)編碼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。在全球化沖擊下,如何守護民族的精神DNA?《母愛情深》給出了獨特的解答:母親不僅是生命的源頭,更是文明基因的攜帶者。
當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回望這些沾著泥土芬芳的故事,恍然驚覺,那些被鋼筋叢林遮蔽的精神原鄉(xiāng),正通過母性文明的永恒燭照,在當代人的心田悄然復蘇。當我們在量子計算機前追尋未來時,或許更需要這樣的作品提醒:文明的高度,永遠取決于我們回望母體時的虔誠深度。這或許就是厲彥林埋藏在字里行間的終極叩問:母親是心中的豐碑。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中,我們是否還記得來時的溫度?(中國青年作家報)

關注精彩內容